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管理会计体系的整合框架
《意见》提出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要坚持“放、管、服”结合,因此,现在不能仅将目光聚焦在“放权”上,“管理”和“服务”同样重要。只有管理到位了,服务跟上了,高校才能真正接得住下放的自主权。本研究认为,管理会计是三者有效结合的桥梁。一方面,管理会计是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较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更加主动,它是科研管理部门在追求科研管理目标时确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另一方面,《意见》首次正式提出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实际上就是提供专业化的财务服务,包括事前预算、事中支出以及事后决算,这正是管理会计全过程管理财务信息的重要表现。因此,针对《意见》中涉及到科研绩效评价、科研人员激励、科研项目预算以及经费使用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分为人力资源、成本补偿和内部控制三类;同时,这三个类别,正是管理会计工具结合信息系统平台能够解决的具体问题。可见,管理会计的引入,能够为高校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放、管、服”相结合的目标提供有力抓手,最终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见图 1 所示)。
如图 1 所示,在信息资源流转顺畅的信息系统平台之上,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就可以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管理。目前,高校在各自信息系统的软硬件配置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基础,如何利用好该平台提供的数据信息,对《意见》具体的改革内容进行管理,正是管理会计的优势所在。其中,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以及对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绩效评价属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范畴;在预算中提高间接成本比例、取消绩效支出和劳务费比例限制则是在间接成本补偿方面做的尝试;自主规范横向科研项目、简化政府采购流程、扩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权限等对高校的预算编制和自我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尤为重要。这三个部分与管理会计系统的整合主要基于如下研究基础:
首先是管理会计对“人员”的整合。高校科研人员所代表的人力资本属于稀缺性人力资源,其稀缺程度可以通过科研活动的创新性和科研成果的可度量性来进行衡量。杨有红、王仲兵(2002)指出,随着管理会计的重点转变为通过资源的有效使用创造价值,管理会计在人力资源规则、分析和评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正是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所面临难题的回应,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具有迫切性和运行的基础。另外,学者们最初担心的信息技术瓶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已基本解决,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为针对高校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在信息质量和时效性上提供重要支持。
其次是管理会计对“成本”的整合。补偿高校科研项目完全成本,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以及能否从财务角度保障高校科研、教学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湛毅青等,2010)。可见,成本管理与补偿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全成本中,直接成本的量化和核算相对简单,而间接成本由于构成复杂,难以进行准确的量化与核算,而高校现行的间接费用分摊方法科学性不足且有失公平(冯宝军等,2012),这就需要更为专业的管理会计工具加以辅助。龚凯颂(2015)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以“成本”概念为导向的学问,并且企业所用的管理会计基本分析方法,在高校这类非营利组织中同样适用(乔春华,2015;杜俊萍,2014)。管理会计的引入,对处理好合理分摊间接成本和对科研人员激励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最后是管理会计对“内控”的整合。之所以《意见》在高调松绑的同时,也强调了对科研经费的监督责任,是因为科研经费管理者与科研人员之间信息并不对称,存在代理成本,而代理成本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可能是复杂的(牟韶红等,2015)。管理会计在处理上述代理关系上具有一定优势。一方面,管理会计能够为内部控制提供更为准确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内部控制系统对关键风险点的有效把控;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体系是管理会计实施的载体(朱清海,2014),利用管理会计的思维,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风险和问题入手,既可以深入分析科研经费管理流程,又可以不断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